专家:网约车地方细则提高了准入门槛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景烁)7月27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网约车新政”两周年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信通院政经所监管研究部副主任李强治,在会上分享了《中国网约车政策实施情况研究报告》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国网约车细则文件覆盖率为62.1%,99%以上的网约车司机不合规。
李强治指出,通过调研他们发现,截至2018年7月,全国共有210个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206个地级市)出台了网约车细则文件,覆盖率为62.1%。政策出台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的地区,西部地区网约车业务较少,政策出台慢。其中,29个地方细则在中央政策生效前出台。
他介绍,我国网约车的准入门槛现为“三证许可模式”,即要求拿到平台证、司机证和车证,三证都有才是合规的网约车公司。梳理十余家平台企业在全国拿证情况后,他们发现,截至2018年7月,共有78个网约车平台公司在全国不同城市获得经营许可证。主要的市场份额占据者如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易到用车,4家平均拿证数量在210家中占24%。与此同时,78个平台中有51%只在一个城市取得了许可证。
网约车运输证和司机证方面问题更为突出。李强治指出,目前,全国已拿到车证数量为17万,司机证数量为34万。“我们统计了滴滴、首汽、神州、易到、曹操5家平台,合规车证约为0.54%,司机证约1.1%。“也就是说,总体看来,现在99%以上的司机都是不合规的。”
李强治还注意到,与中央政策相比,网约车的地方细则增加了20多种许可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准入门槛:中央要求平台具备相应的服务机构和服务能力,不少地方政策则落实为要求平台设立分公司,接入本地数据,要求企业签订社会责任承诺书等等。
“网约车在逐步合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李强治表示,目前,网约车政策属地管理要求不一,市县不协同,增加了合规难度:要么是市级政府出了政策,但下辖区县也出了政策,网约车平台需要在市里拿一个证,在区里再拿一个证,需要双重合规;要么就是市里出了政策,但明确这个政策只针对市区司机和车辆办证,下辖县不出政策,下辖县的网约车便无处合规。
他指出,各区县电子政务水平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约车的办理流程和合规难度:一些地方支持电子化,但仍有些地方必须提交纸质版材料。有时候还有一些隐性限制——一些城市采用分批审核、分批发证的管理模式,比如第一批发证限制数额,但之后什么时候发证却又没有明确、透明的计划。
李强治因此建议:将安全性作为国家主要监管目标,取消非安全相关的准入条件设置,比如车价、轴距、排量等;采取“政府管平台、平台管用户”的分层监管模式,政府负责平台的审核与许可,平台企业负责司机和车辆的审核与接入,并向政府部门进行备案;明确大数据监管标准、范围,接入关键数据而非全部数据,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建立平台责任和管理制度考评机制;成立由政府部门主导、平台企业、社会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具有第三方监督性质的网约车多方治理委员会或相关职能机构等。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军看来,未来,应放宽车辆准入标准,不能把“差异化”当作“高档化”。同时,消除户籍限制,允许兼职司机,把专职和兼职进行分类监管。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监司副司长韦犁表示,出租车和网约车应该一体化发展,不能用传统的出租车管理模式监管新经济下的网约车平台。“监管部门可以交由平台来解决网约车监管的安全和服务问题。”他说。